最近,朋友圈被《以家人之名》刷屏了。
自小被母親扔掉的凌霄和子秋,總是惹得觀眾一陣疼愛,
好在兩個孩子遇見了李爸和尖尖,才陽光高興地長大了。
兩個孩子接近高考時,凌霄母親和子秋父親忽然回國,兩個孩子對曾經的遺棄心生怨恨,因此不肯相認。
就在一切人以為生活重歸安靜的時候,凌霄母親發生車禍,
舅舅提出讓凌霄報考新加坡的大學,便於照料母親。
凌霄不想脫離與自己相伴十年的家人,舅舅便怒氣衝衝地控訴凌霄:
可她是你媽媽呀,她都這樣了,你還想著回家,
你小的時候就因為你,你妹妹才沒了,你就是個冷血動物!
凌霄本就因為當年妹妹的離去倍感自責,
這番話像一雙無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,無法呼吸,凌霄終於贊同與家人分離。
子秋則更令人疼愛,看到李爸因為照料孩子累倒親生父親,
又為了認回自己而難為李爸,心裡既自責又傷心。
這時候,親生父親又拿李爸的不容易來威脅子秋:
這樣 李爸會為了承受自己上學的費用而倍加辛苦,
子秋也遵從親生父親的意思,出國留學,脫離了家人。
劇情一播出,觀眾都在為兩個孩子的經歷而心痛,
但一定程度上,兩個孩子都是被“愛”強逼而乖乖就範了。
朱迪斯·西格爾曾說:
一切以愛之名,透過要求、威脅、施壓、衝擊、沉默等手法,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,讓對方就範的方法都是心情勒索。
當爸爸媽媽嘗試使用心情勒索的方法,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,
儘管往往可以奏效,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“親情劫持”中消耗殆盡。
用親情做賭注讓孩子聽話,他們會放棄愛自己
心理學專家蘇珊·福沃德曾說:
當爸爸媽媽在用刺耳的語言刺痛孩子時,是把親情做賭注,希望孩子可以乖乖聽話,但卻會讓孩子認為“爸爸媽媽不要我了。”
感覺被扔掉的孩子,感觸不到愛意,天然也無法表達愛,更不會愛自己。
電影《春潮》中,郝蕾飾演的郭建波是一位命運悽慘的女兒。
母親的婚姻極其不美好,她卻將一切不幸歸咎於老公和女兒。
離婚後,母親不斷向郭建波宣洩負面心情,她向女兒哭訴老公的不軌,細數自己的不容易,
妄圖讓女兒憎恨那個“缺德父親”,
同情自己,乃至永遠聽自己的話。
當適得其反,她便肆意宣洩著自己的傷痛,乃至以此作為要挾,希望得到女兒的一點安慰與關愛。
她當著外人的面說女兒“吃裡爬外,連畜生都不如”,
郭建波卻置若罔聞,麻木地連個眼神都吝嗇給予母親。
因為這些年來的每一句話,都好似一柄利刃,一刀一刀割在了女兒的心上,讓她早已忘記了愛的感覺。
從無力到麻木,郭建波最終選擇了炸燬自己。
電影中最讓人疼愛的一個場景是:
母親淋漓盡致地大罵女兒後,郭建波躲進房間,將手伸向了帶刺的仙人掌。
她一點點用力按下去,眼看著鮮紅色的血流出來,臉上卻掛著一絲欣慰的笑。
在她心中,只要毀了自己,才算報復母親。
在母親日復一日的心情勒索中,郭建波失去了愛自己的才能。
電影的故事令人窒息,可在現實生活中,如郭建波母親般的爸爸媽媽也大有人在。
“孩子不寫作業母親跳樓恐嚇”,“孩子打遊戲母親跳海”……
爸爸媽媽的憤恨、哀痛與恐嚇作用馬到成功,卻成為了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。
爸爸媽媽用負面心情威脅孩子,只會讓孩子的心支離破碎,
一向被別人心情控制的孩子,又怎麼會愛自己呢?
爸爸媽媽有條件的高興,孩子永遠在巴結
蔣方舟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女,
9歲寫成散文集,19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,23歲就進入《新週刊》雜誌出任副主編。
在蔣方舟優異的背面,是媽媽成為“知名作家”的願望,
因此,媽媽一切的高興都建立在蔣方舟的前進上。
媽媽要求她每天寫一篇文章練筆,寫得好,會得到媽媽的欣賞,
若是讓步,則會遭到媽媽的劈頭蓋臉地責怪。
為了得到媽媽的肯定,蔣方舟只好不斷努力,投合媽媽的要求,逼迫自己有更大的前進。
蔣方舟能有今天的成果,的確離不開母親的嚴格要求,
但她曾在節目中坦言,自己是典型的巴結型人格。
她會為了投合別人的感觸,變成一個別人期待的自己,但哪怕自己現已很痛苦了,也不敢表現出來。
乃至分明是別人錯了,她還是會一遍遍重複著“對不住”。
這樣的性情一度讓蔣方舟崩潰,乃至花了一年時間單獨在國外進行自我療愈。
心理學家哈里特曾說:
巴結者,現已不是簡單地取悅別人,而是無法控制地巴結別人,下意識地獻身自己,乃至對來自別人的欣賞和認可上癮。
蔣方舟也是如此,小時分母親有條件的高興,看似養出了最聽話的孩子,
實際上卻無意中引導孩子形成了“巴結型人格”。
優異的爸爸媽媽,能教會孩子理解別人感觸,但也絕不會讓孩子為了自己或別人的認可委屈自己。
人際關係大師約翰·戈特曼說:
對心情的感知才能和掌控才能乃至比智商更重要,這些才能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獲得的成果和美好感,也包括家庭的美好。
只要爸爸媽媽具有安穩的心情核心,才幹給孩子供給最好的盔甲,
不僅能讓孩子學會掌控情感,也能學會善待自己。
有遠見的爸爸媽媽,都不讓孩子為自己的心情擔任
拿破崙曾說:
能控制好自己心情的人,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巨大。
孩子只要學會心情管理,才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,獲益良多。
但首要,爸爸媽媽要成為自己心情的主人。
當爸爸媽媽可以掌控心情,就不會輕易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失控,
因為這一切的心情背面,都有一句潛臺詞:
孩子,儘管你很小,但是你要對爸爸媽媽的心情擔任。
前陣子,一個成果倒數第二的小女子火遍全網。
本來,媽媽去接女兒放學,小女子手舞足蹈地告知媽媽:
我終於前進了,考了倒數第二名。
相信許多家長聽到這話,會立刻怒氣衝衝,緊接著好好教育一番,
可小女子的媽媽只是悄悄一笑,並未有任何責怪。
媽媽的好心態,也影響了女兒,儘管女兒成果並不超卓,
卻十分開朗大方,一切人都喜歡與她相處,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天然會有另一番六合。
當爸爸媽媽能控制心情,孩子也可以在人生的旅程中輕鬆上陣,飛得更高更遠。
但是許多時分,爸爸媽媽總是難以控制自己,責罵往後,儘管後悔,
卻羞於解說,只好不明不白地揭過這一頁。
殊不知,爸爸媽媽不解說,孩子只能感知到恐懼,卻根本不理解自己錯在哪裡。
孫燕姿曾說,自己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也會心情失控大聲吼叫。
但每當自己冷靜下來,都會為自己發脾氣而向孩子抱歉,並請求孩子的原諒。
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告知孩子自己為什麼發脾氣,同時也要讓孩子理解爸爸媽媽的愛不會因為氣憤而減少。
孩子會在乎爸爸媽媽的每一種心情,爸爸媽媽用自己的高興劫持子女,
似乎是讓孩子聽話的最有效方法,但卻偏離了愛的初心。
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心情擔任,爸爸媽媽也並不破例,
當爸爸媽媽講心情的掌控權交給孩子,就似乎在孩子幼小的肩膀壓上了沉重的石頭。
孩子每走一步都被壓得喘不過來氣,人生的旅途又怎能一往無前。
有人說:給孩子七分滿的愛,才是滿分家長。
七分是對孩子溫暖的愛,三分是對自己心情的剋制,
冷靜而自持的親子關係,是給孩子生長路上最珍貴的禮物。
願一切家長都能給孩子七分的愛,收穫生長途中滿分的孩子。
願每個父母都能控制情緒,讓孩子能夠在人生的旅程中輕鬆上陣走得更遠,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哦!
或許網Copyright © 版權所有